徐曉風,1956年2月生人,教授,博導。現任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校長,國際儒學聯合會會員,日本日本精神研究會外國人常務理事,黑龍江省邊疆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主任,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,黑龍江省哲學學會副會長,黑龍江省政治學學會副會長,黑龍江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,黑龍江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省級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,國家級特色專業“思想政治教育”專業帶頭人。
教育及工作經歷:
1973.12-1978.3年沾河林業局合同工,木蘭新民公社以農代干知青;
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(獲學士學位);
1982年擔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輔導員;
1986-1987日本國新瀉大學進修;
1991-1992日本國新瀉大學研究生院特別研究生;
1993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(獲博士學位,中日合作培養);
1996-1997年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后研究員;
2001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;
2001年獲黑龍江省高校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;
200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;
2006年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省級教學名師稱號;
2006年獲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師德建設“十佳標兵”;
2006年獲黑龍江省高校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;
2007年獲黑龍江省第十屆勞動模范;
2008年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;
2009年獲黑龍江省“六個一批”理論專家人才稱號。
研究興趣:
1.唯物史觀基本問題;
2.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沿問題;
3.文化哲學;
4.中西哲學比較
主持或承擔科研項目:
1.1996~1997年主持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:中日儒學比較與現代化研究;
2.1998~2000年主持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:中日儒學比較研究;
3.2013~2016年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:文化的大眾媒介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研究;
4.2004~2007年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(04A007):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文化轉型研究;
5.2006~2008年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(06B012):黑龍江省文化資源的評估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研究;
6.2003~2006年主持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(03B111):日、韓、俄文化與我省地域文化比較研究;
7.2008~2010年主持黑龍江省科技攻關一般項目(WB08B10):黑龍江省與日本、韓國、俄羅斯能源經濟技術合作潛力及比較優勢研究;
8.2007~2008年主持黑龍江省教育廳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(11522Z028):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體系研究;
9.2011~2012年主持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:東北亞文化與高等教育研究基地;
10.2012~2017年主持哈爾濱師范大學人才工程培養團隊項目:馬克思主義主義理論學科;
11.2010~2012年主持黑龍江省“六個一批”人才資助項目:文化媒介化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問題研究——以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為視角;
12.2011~2013年主持省級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專題項目:龍江社會發展視域下的東北亞歷史與文化問題研究;
13.2011~2012年主持黑龍江省“卓越教師培養計劃”項目:東北亞高等教育、科技與文化研究中心構建;
14.2012~2014年主持黑龍江省教改工程綜合改革試點項目:卓越教師品德素質結構創新研究:以“最美女教師”張麗莉事跡為例(“東北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”《高素質教師成長規律與培養方式變革的研究》子課題)。
代表性論文:
1.馬克思哲學批判繼承關系新探[J]. 馬克思主義研究,2006,12:49-53. 第1作者.
2.從《十七條憲法》看早期日本儒學與中國儒學之不同[J]. 中國哲學史,1999,01:116-120. 獨撰.
3.中日“忠”、“孝”范疇差異及現代化[J].時報(日文),1997,02.獨撰.
4.日本倫理思想研究[J]. 嵐山(日本),2000年號.獨撰.
5.日本江戶時代儒學研究[J].中國文化月刊,1991,02.獨撰.
6..國家級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[J]. 實驗技術與管理,2011,07:7-9+31. 第1作者.
7.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法原則,社會科學戰線,2013,05,第1作者;
8.馬克思和諧發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[J]. 求是學刊,2010,03:23-27. 第2作者.
9.德川幕府“孝”的思想研究[J]. 求是學刊,1998,04:99-103.獨撰.
10.圣德太子的《十七條憲法》與中國儒家文化[J]. 學術交流,1994,03:112-114+128.獨撰.
11.馬克思價值觀視野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[J]. 思想教育研究,2013,05:22-25. 第1作者.
12.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色[J]. 思想·理論·教育,2006,7/8:42-46. 第1作者.
13.“面向事情本身”現象學方法的普遍原則[J]. 北方論叢,2006,02:115-118. 第1作者.
14.現象學視域的人的主體性[J]. 北方論叢,2003,05:19-23. 第1作者.
15.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:用思想引領中國發展[J]. 北方論叢,2009,03:140-144. 第1作者(此文被《新華文摘》2009年第19期全文轉載).
16.當代民族利益和類利益一體化趨勢初探[J]. 北方論叢,2005,01:117-119. 第1作者.
17.淺論集體主義道德原則[J]. 學習與探索,1990,03:27-28. 第1作者.
18.對實事求是的當代現象學解構[J]. 理論探討,2004,05:42-44. 第1作者.
19.論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——兼談盧卡奇《社會存在本體論》中的意識形態思想[J]. 北方論叢,2011,03:107-111. 第1作者(此文被《新華文摘》2011年第16期予以論點摘編, 《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》2011年第4期學術卡片摘要,《北京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2011年第4期“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概覽”予以摘編).
20.日韓文化與黑龍江地域經濟文化的相融性,<俄羅斯布拉格維申克國立師范大學學報(俄文)2005,第5期,第2作者;
21.高等師范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戰略研究[J]. 黑龍江高教研究,2013,09:1-4.獨撰.
22.高校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是個系統工程[J]. 黑龍江高教研究,2009,01:6-8. 獨撰.
23.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與建設理路[J]. 黑龍江高教研究,2013,02:83-84. 第2作者.
24.基于比較優勢的黑龍江省對日能源合作[J].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,2013,01:73-79. 第2作者.
25.黑龍江省文化資源的構成[J]. 繼續教育研究,2009,01:148-150. 第2作者.
26.德川幕府“孝”的思想研究[A]. 國際儒學聯合會、中國孔子基金會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.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(卷三)[C].國際儒學聯合會、中國孔子基金會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:2004:11. 獨撰.
27. 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[A].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.新境界·新成果——黑龍江省學習貫徹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論文集[C].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:2003:8. 獨撰.
28.日本近代文化結構“和”“洋”并舉的雙重[J]. 學理論,1995,10:40-41. 獨撰.
29.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《資本論》教學原點思維[J]. 黑龍江教育(高教研究與評估),2009,7/8:139-140. 第2作者.
30.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思維向度[J].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,2011,04:1-4. 獨撰.
31.延安整風運動對當前黨的建設的啟示[J].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,2012,04:20-23. 第1作者.
32.基于文化底蘊的企業強勢品牌建設[J].學術交流,2008,10
代表性著作:
1.專著《日本書紀與中國古代典籍》,長春: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,獨著;
2.專著《新世紀的哲學走向》,哈爾濱: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,第2作者;
3.專著《東洋倫理思想史》,日本北樹出版社1999年版,獨著。
科研獲獎:
1.黑龍江省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: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:用思想引領中國發展,2013年(第1獲獎人);
2.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:馬克思哲學批判繼承關系新探,2008年(第1獲獎人);
3.2010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: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色,2010年(第1獲獎人)。
4.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優秀論文一等獎:品牌的文化底蘊,2013年(第1獲獎人)。
|